吃的多會排便多,但不代表生育率提高,因餵食導致獼猴生育暴增是斷章取義

吃的多排便會變多,但不代表生育率提高,關於台灣媒體經常使用「餵食導致獼猴生育暴增」、「獼猴吃麥當勞生雙胞胎」,以上危言聳聽的標題,是斷章取義之說。

「台灣獼猴與人類都是靈長目動物,
人都不會因為吃的比較多或營養比較好就生比較多小孩,更何況是獼猴」

 

台灣獼猴一年僅一次交配季(10月至隔年2月),一次生育季(高峰期4月到6月),以高雄壽山台灣獼猴的嬰猴來說,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死亡率就高達22%;獼猴的生育率高低還跟位階有關,高位階生育率高於低位階,而高位階獲得的資源(食物、權力、被保護程度…等等)也較低位階豐富,當然在人類餵食的時候高位階也會優先得到食物,因此不能斷定餵食讓生育率提高。


破解數量很多的謎思:
1. 一年一胎。
2.交配期為10月至隔年 2 月,並非四季每天都可以交配。
3.獼猴跟人類一樣可能生出雙胞胎,機率跟人類一樣不高,但是嬰猴死亡率卻是高很多的。
4.初生嬰猴死亡率22% 。(以高雄壽山為例,是全台最容易看見獼猴的區域)
5.氣候變遷、天災、自然死亡、人為毒害、傷害不斷,光是活下來就不容易,甭談數量暴增。
6.獼猴與人類的生活區域重疊愈來愈高,看得多下意識也覺得數量變多。
7.官方統計誤差值過高,官方數據顯示30萬,事實上可能不到3萬隻。
(推薦閱讀:30萬隻獼猴的官方數據矛盾, 究竟真實數量為何?)

 

「獼猴跟人類一樣可能生出雙胞胎,但是嬰猴死亡率非常高」

台灣獼猴懷孕期約為人類的一半160天左右,生育季為每年的4月至6月,大部分雌猴每次生產僅產下1隻小嬰猴,雖然有雙胞胎的記錄,但是雙胞胎的存活率非常低,根據林金福老師2014的觀察,高雄壽山台灣獼猴3對雙胞胎皆沒有成功存活。

 

 

「獼猴跑下山是因為數量太多嗎 ? 」

獼猴下山逛大街的新聞報導,民眾普遍會認為獼猴跑下山,是因為數量過多?或被獼猴社群排擠?其實社群移出的雄猴本來就會播遷較遠的距離,尋找新的社群加入以促進基因交流,但是因為我們快速都市化、道路開闢,野生動物的棲地被切割、破碎化,我們阻斷了獼猴彼此相互交流的路徑,長久下來會導致獼猴族群的基因多樣性下降,而產下有基因缺陷的後代,是臺灣獼猴生存的一大隱憂!